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优秀9篇)

时间:2023-03-26 16:10:34 | 来源:语文通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后世影响 篇一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 显示全部

入蜀 篇二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为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任职。二年正月,严武再任职成都,几次写信希望杜甫回来。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他和严武之间亦发生过矛盾。严武性格暴烈,《新唐书》记载有一次杜甫因醉酒对他不敬,说了一句“严挺之乃有此儿”而令他怀恨在心。一日欲将杜甫与梓州刺史章彝,已经准备好人手,左右告诉其母之后杜甫才被救下,唯独章彝被杀。实际上《新唐书》说严武“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严武的幕府。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至云安(今重庆云阳),次年暮春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甚至以船为家,“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杜甫居夔州近两年,写诗四百余首。

《登高》 篇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诗词 篇四

“伟大的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

此言是真理,已得到证实,诗是文字最高妙之境界。

“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这十年间,可谓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与自己青春期的两次壮游,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句有豪迈之气,是俺最喜欢之杜诗之一。

“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些永恒的诗篇之中。这种生命与诗篇,是人类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阶段,发散着不同光泽的火焰,并且愈至晚年愈纯粹。杜甫是一个民族的身心状况俱佳时的伟大产物,他的诗篇,与他的诗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象征,同样的伟大。”

只有具有伟大品格之人,才可以写出充满人性光辉之诗篇,其文字才会永久留存,千秋传颂!

“我是在试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的民族诗人与文学代表。是的,这是一个禁不住的诱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国推出了莎士比亚,德国推出了歌德,俄罗斯推出了普希金,现在,我想为中国推出杜甫。”

我更倾向于苏东坡居士,苏词既有大江东去之豪迈,又有温婉深挚,缠绵痴绝之情怀,真正是一位侠骨柔肠,能屈能伸之真汉子。

“杜甫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一部唐王朝的史诗及个人心灵史,它还与杜甫的生命合成了一个人类文化的伟大象征,他割据了《神曲》《浮士德》未能把握的大地;在包容一切,融化一切的力量上,曹雪芹堪称是杜甫的对手,《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史诗。但杜甫的包容,是一种盛年期的翻腾着的海洋的包容,曹雪芹的包容,则是一种趋于静止的巨大的湖泊的包容。”

文无第一,各有所好,但不同气质的文字,各具美态,可以在历史上各领风骚,互不冲突,但若因文风不同而故意将别人之作品水平贬低,则是下流之举。

“或许,你会觉得这四句不太象诗,不符合心目中的传统诗境,然而,它所呈现的苦难中的镇静,却是诗骨,是大厦的支柱。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植入了大地的岩层,所有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忧患,都被从容地梳理成格律的庄严与崇高,使你不能不产生着一种皈依——这种皈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顺从,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吸附。拥有这样的诗句与诗人的民族,可以暂时地被击倒,但你不能想象它会被击垮。”

对诗之解读,各随其情其心,品味便各异,楼主对杜诗推崇,自然便品出别样之深厚。

《杜甫的象征》--作者庄晓明对诗之解读,对杜诗之赏析已深入其人格之魅力,更与中外古今之诗人作者作深入比较,条分缕析,可见研读之深,所思之深,所悟之深,见解十分独到,令人读之深受教益。

《月夜忆舍弟》 篇五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生平 篇六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 显示全部

年少优游 篇七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杜甫妻子是谁 篇八

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出游 篇九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的时候,他出游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二十岁的时候,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巩县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这一次出游即是快活惬意,这段时间主要是打猎与唱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齐赵之游。其时,正当开元全盛,到处一派升平,杜甫这一段时期的情感倾入诗中,豪放而自负,炽热而奔放,明朗而开阔。这是杜甫早期诗歌艺术的特点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9篇《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本文地址: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优秀9篇)https://www.ganyrc.com/a/82905.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三好学生的个人主要事迹优秀4篇

    上一篇作文: 三好学生的个人主要事迹【优秀6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优秀9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优秀9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